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供銷社改革: 做回農牧民“娘家人
發布時間:2017-01-16作者:陳悅來源:青海日報 點擊:
“供銷社”,當提及這三個字,這個曾經讓人們熟悉的名稱近些年變得陌生了,熟悉于它在歷史中為人民服務的不可取代性,陌生于它由于歷史原因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進入深秋,天氣漸涼,農牧民們依然忙碌得熱火朝天:在大棚里忙于采摘當季蔬果,接受特色農產品專業培訓,科學養殖家禽,加工觸網準備外銷的畜產品……應接不暇。忙碌帶來收獲,隨之則是“荷包”日漸充盈。
“車有了、房有了,沒想到生活就在幾年間有了大的改善,這要感謝青海省供銷社合作社。”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中莊村村民周有魁對供銷社贊不絕口。
隨著全面改革的開啟,“供銷社”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出為農服務的綜合實力,成為農牧民真正可以依賴的“娘家人”。
供銷社綜合改革全面啟動
——“拓展供銷社經營服務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
2015年4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出臺,由此,全國供銷社綜合改革全面正式啟動。
今年1月,我省出臺《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是全國第5個省份,為推進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幾個月來,各地供銷社積極組織人員到試點省、試點縣(區)學習,帶著問題去,帶著經驗回,帶著疑惑去,帶著思路回,把好的經驗、做法,學深、學透,結合實際加以應用。在此基礎上,各地抓住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牧區電子商務、經營與管理‘雙線運行’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確定推進時間表、確定推進臺賬,責任到人,一項一項抓落實,一件一件見成效,把綜合改革中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東市樂都區兩個綜合改革試點縣(區)在組織建設、經營管理兩條線運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三社”建設、電子商務等方面有序推進。全系統網絡薄弱空白縣得以恢復重建。截至目前,縣級社發展到39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推行了基層社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調整建制,恢復重建、扶持新建,自2013年以來,基層社從82家增加到185家,農村牧區綜合服務社從102家增加到860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從1277家增加到1663家。
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王玉虎表示:“由于我省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環境差別大,產業結構區別大,農牧民生產生活需求有區別,因此,各地結合不同發展基礎和當地經濟社會不同發展特點,根據各地供銷社自身條件和優勢,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農區牧區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循序漸進,按照新型基層社的標準推動基層組織建設。”
360°全方位服務加速拓展
——“‘菜單式’、‘保姆式’服務,深受百姓好評”
9月30日,大通縣長寧鎮鮑家寨村52歲的農戶陳德洪在青隴中藥材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的藥材倉庫忙碌著,貨物的出運和存儲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沒有絲毫馬虎。
陳德洪除了合作社庫管的身份外還是合作社的種植大戶,“幾年前,供銷社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大伙種植藥材,不僅不用愁銷路而且技術有人指導,當時許多鄉親都在觀望,我了解后愿意試試。沒想到一畝(0.067公頃)地可以收入5000元,現在除了自己家的地外,我還承包了20多公頃地,倉庫管理員每月工資3000元,家里不僅有了小樓房,還有了三輛小轎車,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大通縣供銷社工作人員介紹,按照“服務規;、流通現代化”的要求,大通供銷青隴中藥材批發交易市場構建了藥材種植、收購、加工、營銷為一體的專業市場,與西寧、甘肅、安徽、北京等6家制藥企業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年交易能力達700多噸。今年,市場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通縣長寧、黃家寨等地區發展合作社農戶1300戶,流轉土地80公頃,訂單種植80公頃。
省內其它縣也結合自身實際,在聯系農牧民、擴大服務面、提升經營服務能力上,進行了有益探索。許多供銷社還搭建融資平臺,幫助解決企業經營、建設資金需求。
樂都區瞿曇鎮的農戶來尚梅,由于春耕時期缺少微耕機,到供銷社填寫表格和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后,經審核,現場就拿到了購買微耕機的2000余元,期限秋收獲利后歸還。
不僅如此,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供銷社、樂都區瞿曇鎮、中嶺鄉等基層供銷社成立金融互助合作社,籌措資金,吸納閑散資金,為需要資金的農民提供婚喪嫁娶、建房、務工等資金服務,解決農民資金困難。
門源回族自治縣供銷社結合實際,探索土地托管服務,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生產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菜單式”、“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務業務,深受當地農牧民的歡迎,為土地托管樹立了標桿。
此外,各地基層社、專業社、綜合服務社,面向農牧民生產生活,推進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農牧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如大通縣供銷聯社塑料地膜回收不僅給農戶返現而且避免了亂丟棄的污染,海東市樂都區村級綜合服務社建設了比較規范的日用品超市、農資綜合超市,還因地制宜設置農產品收購、農機具維修、餐飲、洗浴、理發、醫療、健身、金融、農村居家養老、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
目前,從農產品加工,到倉儲物流、土地托管、文體娛樂、電費、話費代辦、存款取款等新興業務均在快速發展,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農村“互聯網+”風生水起
——“‘觸網’發展,銷售農畜產品,生活物美價廉”
當“互聯網+”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農牧民同樣可以感受到網絡提供的便利和實惠。
海東市樂都區供銷合作社,努力打造網上供銷社,依托“樂都曠視傳媒”組建了“樂都興農優購”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整合農資、小商品、農產品、農業科技服務等資源,為鄉鎮、村組、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層社、社屬企業及市場主體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務。
現在西寧和海東市民拿起手機,微信輸入“樂都興農”,各類新鮮菜品均能送貨上門,海東市樂都區供銷合作社主任王建福說,“由于瓜果新鮮,農商對接價格合理許多西寧市區住戶也在跨區域預定,徹底為農戶們打開了銷路”。
自電子商務迅速啟動以來,省供銷社與西北驕公司還共同出資2000萬元組建“青海供銷電子商務發展有限公司”,建立“青海供銷e家”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平臺,6月正式上線運行。共安排資金600萬元,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樂都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五個區縣供銷社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目前全部上線運營。
逐步覆蓋全省的線下體驗店更是幫助農牧民享受到了網上購物的樂趣;ブh供銷社工作人員介紹:“現在農戶們也都新潮了,許多當地買不到或者價格貴的東西都在網上采購,不僅方便而且物美價廉”。
農村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互幫互帶,集體致富,好生活近在眼前
海東市樂都區桃紅營村級合作社從銀行到飯店,再到超市等一應俱全,在方便當地農戶生活的同時,也為當地有手藝的農戶找到了增收路。绱鞋坊的周向蓮就是其中一員,自己有好的縫紉手藝,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小店鋪,來這里縫縫補補,納個鞋墊,绱個鞋底,十字繡做個邊框等的人很多,“生意還很不錯呢,一天收入百元沒有問題”。
此外,桃紅營村級合作社的菜鋪每日收入也有300余元,飯店更是人流不斷,平時鄉親們點菜吃便飯,周末結婚酒席還得提前預定。
據介紹,各地供銷社還按照“服務規;、流通現代化”的要求,保持和提升傳統業務、開辟和拓展新興業務。
大通縣聯社以流通類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為依托,今年全縣供銷社系統以半托管方式簽訂土地120公頃,450戶,帶動2600多戶農民從土地流轉、返地打工、讓利收購、特色作物增收等方面綜合增收達600萬元,帶動中藥材、蔬菜等特色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733公頃。推選種植或養殖大戶,為村民提供種苗,指導農戶種植,聯合帶動全村致富。
供銷社還以“供銷社+貧困村+貧困戶”為主要內容,通過利益聯結、定向幫扶、技術培訓、創業扶持等途徑,促進扶貧攻堅工作。
據統計,大通縣通過系統各類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農民,并開展帶小戶、帶散戶和社內能人結對幫扶活動,用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在10個貧困村,帶動330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幫助增收1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返地打工等方式幫助增收792萬元;在12個鄉鎮30個貧困村中依托青藏百靈農畜產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百靈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1311戶貧困戶養雞78660羽,折價金額66.6萬元。(羋嶠)
下一篇:電商來搭臺 支農更有戲